董廷旭:初心未改 走地理科学之路育应用型人才

  • 发布人:招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7日
  • 阅读次数:6575

图片.png

2018年11月,学校资源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董廷旭入选2018至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这与他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历以及长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增进我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与国家教指委的沟通,提高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战略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有幸成为资源库的一员,是一种光荣,但仍和其他专家有差距,这是我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可的体现,既是我的压力也是我的动力。”董廷旭如是说。   

 

从“零”开始,转战地理科学新世界

 

“零”基础学习地理专业知识。董廷旭大学才开始接触地理专业,在他以前的观念里,地理就是文科,作为一名理科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基本没有,刚开始的学习,其实有点困难,但最终他也只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认真学。董廷旭认为大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学什么无所谓,态度最重要。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董廷旭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在这过程中,他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爱上了这门专业。自那以后,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开始潜心学习,力争吃透每一个知识点,比之前更有干劲儿了,自然而然得也是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令老师们刮目相看。“希望你为四川的地理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董廷旭一位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土壤地理学老师在他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中写上的寄语,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让他下定了决心继续探寻地理科学新世界。   

 

大学毕业,董廷旭进入绵阳师范学院的前身——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一开始他只负责教学工作,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地理科学事业也并不会就此止步。于是,他在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里,仍然在继续钻研地理科学新技术、新理论。“做地理科研,一方面可以让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可以为培养下一代打下基础。”董廷旭这样说到。   

 

“零”基础做地理科研。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建立初期,学院设施设备条件有限,导致许多科研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董廷旭就与同事张新合一起,多方筹措资金购买实验设备筹建实验室,为此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不少实验器材。当时相关的专业资料也很少,董廷旭就只能自己琢磨究竟该如何授课。他表示:“当时的教案比教材还要厚两倍,教案里几乎都是我在钻研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这也为他后来的地理科研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从被任命为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的院长,董廷旭的日常工作量也随之增加,然而他并未因此懈怠了地理科研工作。董廷旭说:“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我还会花2至3小时做教学与科研相关的事情。”白天的时间都专注于教学以及管理工作,晚上一半时间用于教学准备工作,另一半时间用于自己的地理科研工作,而整个周末他都潜心于地理科研。   

 

董廷旭对任何事情都十分严谨,他的每一篇学术论文、每一项数据都是他亲自收集整理的。董廷旭以及他的团队经常会外出实践考察,采集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然而四川地形地貌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再遇上恶劣的天气,要想完美地完成任务就更加困难了。但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的,多年之后,董廷旭在3S技术及其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但地理科学事业并没有就此止步,无论前方道路如何,董廷旭依旧保持着初心,只因地理科学这条路会是他一生的追求。   

 

学思并重,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7年5月,董廷旭及其团队联合发表了《基于“卓越计划”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其中提到资源环境工程学院面对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利用与管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等行业对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不断探索实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主线·两注重·三结合”的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他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需求的素养,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需求的素养,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或行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振兴本科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思结合,学思并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强大的武器。   

 

在教学方面,董廷旭做得很精细,课前会很认真地备课。“董教授一般会在课前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与专业有关的时事,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帮助我们了解学术前沿的知识。他在课堂上十分认真,不仅教学专业性很强,课程连贯性也很高,还喜欢结合实例来上课,生动形象。课下诙谐幽默,还让我们浏览课程相关新闻,了解时事。”学生杜良燕回忆到。董廷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努力帮助学生们发散思维,教他们改变思维模式,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经常将他们带入大自然中,让学生亲眼去发现神奇的自然地理元素、地理现象,亲身体会地理科学的奇妙之处。   

 

课后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他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记得有一次去北川小寨子沟踏勘野外实习线路时,正好遇上暴雨,河水猛涨。为了渡过一条二十多米的河,只能由一人系一条绳子在腰间先过河固定绳子。作为老师,我自然不可能让我的学生以身犯险,也幸好我会游泳,才不至于狼狈。”董廷旭回忆时,脸上却带着淡淡的笑容,似乎那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其中惊险。89级毕业生杨忠诚也是参与那次野外实习的一员,目前他已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中学特级教师,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他的语气却并没有董廷旭那样的轻松。他说:“北川小寨子沟那次地质考察,真是惊险,山势又十分险峻,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跌落悬崖,多亏董老师一路的鼓励和帮助。”   

 

董廷旭作为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的院长,在他心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是百年第一大计,地理科研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培养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代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在他看来,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必须是工作重心,教育始终是培育下一代的根本。为了招聘到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董廷旭有时会到外地出差,但是又不能落下学生们的课程,所以即使出差,他也会将未完成的工作带上。陈浩是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他表示:“作为同事,和董院长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在工作中他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他又是亲切和蔼的。”在董廷旭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平时工作是比较忙碌的,然而他总是能把每一项工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地理科研事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两者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与担当。对此,董廷旭只说了四个字:“初心未改!”   

 

 

 

人物介绍:董廷旭,1965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1月起任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GIS水平考试委员会专家委员、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位。主讲《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课程。主要从事3S技术集成、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山地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近10年来主持纵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中国大学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曾获四川省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等荣誉称号及奖励。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李秀梅 张雨瞳 白玛雍宗 审核:彭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