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新”之火,生生不息——访创新学院教师侯小兵

  • 发布人:招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8日
  • 阅读次数:7509

图片.png

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学好做好需要付出莫大的心血,而在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则更需要一颗勇于挑战的心和日以继夜的努力。 

 

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教师侯小兵就是这样一个人。2013年教育学博士毕业后,经原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谭小宏教授引荐,他来到了创新学院。在创新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引领了一批批有想法的同学,使他们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尽管创新创造学与自己本身所学的教育学看似并无联系,但通过多年的工作体验,侯小兵对这份全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对我们师范院校而言,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侯小兵希望,可以把所学的教师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职前教师,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影响中小学生、影响中小学创新教育。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侯小兵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他强调这其中的三个因素:阅读、实践和思考。他认为不管是学什么专业、属于什么研究领域,凡想有所创造创新,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 

 

侯小兵认为,阅读可以了解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从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阅读去确定创新的方向和价值;创新还要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既要源于生活,又要把生活和专业相结合,对以培养教师为主要职责的师范院校尤其重要。“阅读实际上就是扩展间接经验,实践是扩展直接经验。”有了经验之后还需要思考。如果没有思考的话,经验就永远是经验。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提出问题并着手去解决。 

 

“我认为创新创造最关键的一点实际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一个人的创造力高低,创新力的高低,关键就在于这个人脑子里想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你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所以我特别关注一个思维的问题。” 

 

侯小兵先后指导了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多项高校竞赛。在他的指导下,参赛学生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互联网+大赛铜奖、高校NOC比赛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侯小兵一直尽心尽职,为了让同学们取得好的成绩,他不断地帮助同学修改计划书,办公室里,总是他忙碌的身影。 

 

一个创新项目从选题、寻找研究方法到出成果、发表,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侯小兵作为指导老师要一直为学生提供帮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自己的教学工作。拥有教师和科研人员双重身份的他,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侯小兵认为,作为大学老师一定要从事教学,要把教学放在中心地位,而科研是服务于教学的。在平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侯小兵运用自己的教育学背景优势,使得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上教育学课程的时候,我们团队因为不了解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在做项目数据调查时遇到了困难。是侯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操作方法,还具体演示了很多遍,直到把所有人教会为止。”外国语学院2016级的管双秋如是说道。在她的眼里,侯小兵老师是一个为人和蔼、待人可亲的人,“侯老师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架子,能够和我们学生打成一片。” 

 

很多人都羡慕高校老师的身份,认为高校老师有很多休闲娱乐的时间。但对侯小兵来说并不是这样,许多个寒暑假,他都是在一边准备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边专心地搞科研中度过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侯小兵的中学老师说过的话,20多年过去他依旧记忆犹新,今天他也把这句话送给他的学生。创新意味着要不走寻常路,这条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在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挑战。 

 

人物介绍:侯小兵,生于1980年12月。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现任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创造学》《应用创造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综合知识能力》等课程。兼任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采写:大学通讯社 叶洋 罗晶   审核:彭康华   编辑:郑智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