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观:砥砺前行,做汉语学习研究的一名小卒

  • 发布人:招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2日
  • 阅读次数:3365

 图片.png

爱上了这个小巧而精致的学校。进校以后,我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影响了我的人生。”杨观老师的故事开始于绵师,成长于绵师。   

 

从一个专科生到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再到潜心科研、成就颇丰的学者,杨观的经历激励着每一个求学的人:一往无前,坚定不移,你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天道酬勤  潜心科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川北农村,物资匮乏,尤其是书籍。“小学时我们能读到的书最多的便是语文、数学教科书,偶尔能读到的课外书只有家中不知来自何处的古白话小说如《说岳全传》《三国演义》之类的,因书的种类数量有限,唯有反复阅读以打发放牛时光。因为反复阅读那为数不多的古白话小说,让我对文言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书籍的匮乏反而激起杨观对文化的渴求,也更加珍惜之后的求学时光。“读大学时,教我们古代汉语的是宗许先生,每次听他课都感觉参加了一次学术盛宴。在先生的引导下,我从最初只是单纯的阅读文言古典小说慢慢地走上了用研究的视角去阅读文言经典。在先生的指导下,专科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两则读书札记被学报正式发表,那两则读书札记的发表,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成果变成铅字,也是它促使我走上科研之路。”人生的选择往往十分巧妙,源于成长的经历,也源于长年累积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前行!   

 

自1997年大学毕业至2016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杨观一直都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执着前行,从专科生,到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出站人员,不断储备知识、提升素养。他说:“在教学科研中,时常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存在诸多不足,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教学与科研,杨观始终孜孜不倦,以一颗谦逊的心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他将“天道酬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不断激励自己。韩愈《劝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是由于对学术的赤子之心以及日复一日的思考,杨观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目前,杨观的科研方向主要围绕汉语语言研究与古籍整理进行。继2009、2013两度获教育部项目立项之后,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对《坡门酬唱集》作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一是补苴该集之缺漏。二是要参照不同版本校勘《坡门酬唱集》,务必在文字上选择正确,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最为精到的基础文本。三是系年笺注,要准确地揭示具体诗篇的主旨,语言词汇蕴含的意义,做到知人论诗,知时论诗,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了然于心。”谈起科研项目,杨老师如数家珍,仿若谈及自己心爱的孩子,脸上洋溢着欢愉的神情,精神焕发。这项成果对于“三苏”的研究,以及宋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研究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寓教于乐  身正为范

 

杨观的课堂往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进校15年来,他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两门专业基础课。学生评价说:“语言类课程难免有些枯燥、难懂,杨老师总是能够针对语言现象给我们讲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帮助我们掌握其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与我们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然而通过杨观老师的讲解,古今汉语之间的联系逐渐清晰起来,汉语言的博大精深逐渐丰满起来。”“《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较为枯燥且术语多,我尽量将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现实中有趣的语言现象相结合,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杨观老师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将专业和教学结合起来:一是联系自身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科研启蒙教学,尽量教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所学的知识,增强其去伪存真的能力。二是联系学界科研成果结合学术前沿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走向。正是由于杨观老师因材施教、一切从学生出发的理念,学生们更加热爱汉语言,在学习中汲取汉语的迷人芳香。   

 

“当年我上大学时,当农民的老父亲就曾对我说过:‘你毕业以后是要当老师的,人家把娃儿交到你手里,你就要把人家教好,不然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禀承父亲的意愿,杨观时刻谨记,教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教好,“首先要把知识‘教好’,其次要把学生‘教好’,最后要把科研启蒙‘教好’。前两个‘教好’让学生安身立命,而后一个‘教好’则让学生努力发展。”杨观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师者的作为与责任。到目前为止,杨老师指导的学生中已有30余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有3人获得了博士学位。   

 

春风化雨  心系绵师

 

求学始于绵师,然志向远大,走出绵师以谋更大的发展,再待荣誉傍身回归绵师,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潜心教学科研。这是杨观老师的故事,更是一代又一代绵师人不断进取、厚积薄发真实写照的缩影。   

 

近年来,学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深入整合资源,打造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个是省社联、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联主管的首批四川十大名人中心之一‘李白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工作虽各有侧重,但最主要的核心任务离不开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四大方面。”杨观说。作为李白研究中心主任,既要负责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内外从事李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服务。近五年来,该中心年度项目立项覆盖四川、北京、吉林、江苏、重庆、贵州、新疆等省内外3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广泛汇集了目前国内李白文化研究的中青年人才。深入挖掘李白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当代价值,著书立说形成体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真正把李白文化精神中的核心价值“挖”出来、“立”起来。   

 

“我毕业于斯,工作于斯,我希望这里永远是绵师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我更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绵师的学习会成为人生经历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杨观由衷的说。  

 

人物介绍:杨观,男,四川南江人,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词汇和古典文献整理,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高校学报发表论文34篇,出版著作3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科研成果获绵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次。现任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研究中心主任、文史学院副院长。

 

 

 

(文:大学生通讯社:何丽媛 吴可非      审核:彭康华      编辑:郑智谦)